“新纸媒”探路_行业动态_新闻中心_文章_人生就是博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行业动态

29
Jun
2015

“新纸媒”探路

来源:来源:人民网    作者:

  7月1日,刚刚度过65岁生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致读者》,提出将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一个月来,人民日报已推出带二维码的多媒体报道162篇,这是人民日报在推出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之后,对媒介融合和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又一全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日增,也迎来融合和创新的机遇期。如何融合、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打造什么样的“新纸媒”,国内外的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实践与探索。

  多平台:新闻生产的大趋势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多平台应用已经成为媒体消费的一个共同趋势。去年尼尔森在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消费者会进行多屏媒体的同步消费。美国报业协会的调查也显示,在美国,74%的互联网用户依赖当地的报纸媒体(包括数字版和印刷版)作为主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调查还显示,可视化新闻正成为网上最受欢迎的一类信息。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报纸纷纷开始整合报道平台,开始传播形态创新的实践。人民日报从2010年初就在版面上开始运用二维码的实验,从去年秋天起加快报纸传播形态创新的工作。在国外,美国《纽约时报》开通了其图片类的Lens频道、与Discovery台的合作视频。对重要新闻不仅提供文字,也提供视频;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以图片、视频这些视觉化信息,加上优化的搜索引擎,吸引了大量的浏览频次,一跃超过英国原先的报纸在线版老大《卫报》。视频网站也因此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国内的一些纸媒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多平台应用的开发力度,在创办网络版和手机版外,将触角伸及视频新闻的生产和制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人民日报此次将二维码作为打通文字与视频新闻的渠道,希望借助新技术,逐步将传统的文字新闻采编升级为全媒体新闻生产,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自觉行动、主动安排和重要举措。”

  二维码起源于日本,与不同条形码只具备识别功能不同,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并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硬件的完善,二维码凭借其储存量大、保密性高、成本便宜等特性,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而这个小小的正方形,也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用,成为推动报网融合、实现多平台互动的一把钥匙。

  “过去虽然一直说报网融合,但一直是报是报、网是网,两者的互动更多是内容之间互动,缺乏一座便捷的桥梁,而二维码就承担起桥梁的作用,也让报纸承载的内容更丰富和生动。”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说。

  推进媒介融合,实现多平台传播,成为很多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首选。“多平台的使用,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尤其是‘可视性’信息的需求。未来的新闻是平台化的新闻,使用更多新技术,可以显示后web2.0时代的信息互动、分享、个性化等特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

  全媒体:传统媒体的新挑战

  创新传播形态,从单一的媒介形式发展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这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对整个采编流程和编辑记者的媒介素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配合传播形态的创新,人民日报社对原有的采编机构进行了调整,在总编室增设报网互动编辑室;人民网新成立报网互动部,充实了网络电视部,并从今年4月开始对保障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从稿件选取、内容制作、二维码及图像识别生成、版面审核付印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建立了三级审稿制度,确保报纸传播形态创新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人民日报对广大编辑记者进行了以音视频制作为重点的专业培训。

  从7月1日推出带二维码的新闻报道以来,人民日报制作的“最美乡村”、“求证”等系列视频报道都得到读者的好评。“传播形态创新并不是单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视频,而是需要进行改编和再创造”,人民日报编辑程晨说:“视频的时间短,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用最短时间将问题解释清楚。”

  “全媒体时代,视频新闻报道自身独有特点和表现力,是文字和图片新闻报道难以替代的。然而,它的操作流程也远比写稿子更复杂,学习视频表达和采访技巧,对习惯文字创作的报纸记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人民日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刘歌说。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要求传统报纸对原有的业务模式、采编流程进行整合和改进,针对不同的消费模式组织新闻生产。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为例,其印刷版主要用于阅读,网站主要用于互动,多平台的网站用户多数是在讨论、查阅信息,而这些分工反映的是传统媒体创新过程中的再分工和再融合,背后是媒体人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专家指出,现在个人和用户生产的信息成为近年来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单纯技术意义上的新闻采编者,而应是一个核实者和整合者,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介绍“发生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

  “尽管我们是新手上路,但看到自己制作的视频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让读者更有参与感,心中顿觉欣慰和满足,对未来的作品更加充满期待”,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记者林雪丹说。

  跨媒介:媒体转型升级的双刃剑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成为传统媒体创新和融合的主要趋势,在经营方面也逐渐显示出成效。从去年开始,美国《纽约时报》的订阅量首次超过广告收入,这与其大力推进开发跨平台新闻制作密不可分。而一开始就以互联网起家的美国《赫芬顿邮报》等新媒体也推出了移动终端的电子杂志,单一平台的媒体即使是新媒体,也开始显出不足。

  传统媒体探索媒介融合,进行跨平台新闻生产,除了对媒体人的素养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也面临如时效、设计、投入等实际问题。以《纽约时报》去年在媒体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全媒体特稿报道《雪崩》为例,这一组特稿虽然被部分专家认为是跨平台新闻生产的范本,但整个制作流程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能承担起。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要求不同的媒介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现在很多读者不完全是通过报纸头版来关注某个感兴趣的新闻,而是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聚合新闻,或者关注微博及论坛的热门话题排行。‘母媒’和延伸出的新平台‘子媒’,应根据信息及媒介的特性来优化配置,为不同平台打造个性化的内容,而不是把同质化的内容复制一遍”,陈昌凤说。

  有专家也指出,多媒体、跨媒介的新闻生产也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调节阅读单调枯燥感,但也有容易打断读者阅读节奏、分散读者注意力的负功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手机读者对用本来就不大的手机屏幕进行文本阅读显示出更大兴趣,认为不断跳出的动画和音视频等容易干扰阅读体验。

  如何把握度也成为传统媒体创新传播形态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会配二维码,进行视频化的制作,而是重点制作那些适合用镜头说话的新闻,比如一些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和视觉比较强烈的报道”,廖玒说。

  “报网融合既是内容的融合,也是生产方式的融合。传统媒体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探询科学有效的机制支撑,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探索的重点。”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