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争斗和恩仇。
跳丸日月十经秋,中国的数字出版已然江湖日显:移动基地横刀立马,盛大文学逐鹿中原,App应用群起争锋……各门各派占山为王,一片欢腾景象。
第一大门派:阅读基地
在包括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众多数字出版领域明星公司来说,中国移动绝对称得上他们发展之路上的贵人,甚至是“就命人”。
音乐基地的成功让中国移动尝到了甜头,2009年,中国移动在浙江杭州成立手机阅读基地,随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纷纷效仿,以“基地模式”探索手机阅读,三大运营商的集体入局,为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数字出版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便捷的支付渠道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最近三年时间里,中国手机阅读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新浪、搜狐等公司靠中国移动的SP业务挺过寒冬。如今,剧本惊人般相似,一些苦苦挣扎的数字出版企业托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福,也度过难关活了下来,一些还发展壮大。
2012年,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阅读基地累计创造产值超过36亿元,基地的崛起不仅“救活”了此前苦苦支撑的中文在线,也让盛大文学在成立4年之际便实现了盈利。
提供网络原创类内容的CP是移动阅读基地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最大受益者,其中,“盛大系”占据半壁江山。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常年雄踞移动月度分账榜第一的宝座,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等其他盛大系成员,也都是分账榜Top10的常客。此外,看书网、3G门户、大众书网、中文在线、掌阅、塔读文学等,也都是移动阅读基地最主要的内容合作伙伴(MCP),每月有几百万不等的分账。
基地业务快速发展,一时间,杭州成为全国数字出版从业者最频繁的出差目的地,为了能有个好收成,各路SP、CP英豪隔三差五就奔赴西子湖畔去“拜码头”。
受利益的驱动,原本一直对数字出版“隔岸观火”的传统出版单位也被激发起热情,纷纷以授权经营的方式接入阅读基地,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不少出版单位都在近三年组建了数字出版中心,并安排专人负责基地业务。基地业务越做越大,一些出版机构也开始对数字出版进行公司化运作,作家出版社联合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而以畅销书闻名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挖来红袖添香的原总编辑毕建伟,成立磨铁数媒,都被视作传统CP全面涉足数字出版的典范。
在2012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产值约为25亿元,按照“六四分成、CP拿四”的原则,内容提供商累计分账约为10亿元,其中传统CP约占1/10的份额,如此计算,移动阅读基地去年带给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收益约有1亿。人生就是博出版传媒集团、浙江联合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每月都有几十万至百万不等的进账。
毫无疑问,三大运营商的阅读基地已然成为中国数字出版江湖的第一大门派,寄生于基地的众多CP、SP公司,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利益网。
网络文学的盛大系
5年前,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掷下一枚叫“文学”的石子,给中国数字出版江湖带来阵阵涟漪。
2008年7月4日,中国网络游戏巨头——盛大网络宣布组建盛大文学公司,陈天桥挖来了原新浪网副总编侯小强担当CEO,希望在网游之外开拓盛大的第二领地,打造一个娱乐帝国。
而盛大文学来势凶猛,其成长史可称为是一部收购史。早在2004年10月,盛大网络收购起点中文网,进入网络文学领域。2008年7月,盛大先后收购红袖添香和晋江原创网,并正式组建“盛大文学”;2009年年底,盛大文学控股榕树下;2010年2月,将小说阅读网收并旗下;同年3月,又控股了购潇湘书院。至此,盛大文学对外占据了网络文学领域90%的市场份额,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
其实,网络文学的发展并不是始于盛大,但盛大的介入和盛大文学的成立,让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尽管至今仍有很多人对网络文学百般诟病,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中国数字出版的一种模式创新,也创造出可观的产值。
据行业投资分析报告透露,盛大文学在2012年的营收约在10亿元上下。这一营收规模在整个中国数字出版江湖“兵器谱”上,可以排名第二。
眼下,尽管饱受高管离职风波困扰,又遭遇百度、腾讯“搅局”,盛大文学在侯小强的带领下,仍是网络文学领域当仁不让的霸主。盛大文学所开创的按篇章付费、,以及全版权运营的理念,都引领着产业的发展。
未成大气的“电商帮”
江湖中,以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商帮”曾被寄予厚望,但至今未形成气候。
靠售卖纸书起家的当当网,多年来一直对电子书业务按兵不动。直到2011年,刚刚在纽交所上市的当当网亟需用新的“故事”来刺激投资者,同年3月,当当网低调成立了数字业务部,同年5月,李国庆四处放风“是时候做数字出版了”,同年12月21日,当当网上线电子书平台“数字书刊”,首批上线电子书近5万册。
不过,以“中国版亚马逊”自居的当当网在数字出版业务上的表现,还是与它一直标榜学习的偶像相去甚远。2012年,当当电子书营收只有区区300万,分到出版社头上的钱更是少得可怜。钱没赚多少倒也无碍,可当当让出版社窝火的事到是不少:先是2012年一招“电子书和纸书统一采购”,变相“要挟”出版方提供优质内容,引得一片哗然;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当当网更是不打任何招呼,就将出版方提供的电子书统统“0元”供读者下载3天,引起CP强烈不满。
今年年初,李国庆亲手请来主抓电子书业务的副总裁易文飞离职后,当当网逐步在用纸书的套路来管理和运营电子书业务,“0元”风波即是一例——当当内部的数字资源采购都不知情,电子书就“被免费”了。如今当当电子书团队从最初的80余人,被削弱得只剩下30余人,前途未卜。
另一家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电商大鳄——京东商城在图书业务上处处跟当当“叫板”。原卓越网的副总裁石涛到京东担任副总裁,直接负责纸书和电子书业务,也继续着和李国庆的“对台戏”。2012年初,京东上线电子书业务,据称,石涛要求内容团队“凡是当当有的书,京东都必须有”。上线以来,京东在营销手段上屡试新招,如发售“畅读卡”,用户花30块钱可在90天之内阅读1000本书,折算只需3分钱就可以读一本电子书。近日,又联手蔡骏、天下霸唱等多位知名作家推出“名家电子书创作计划”,希望给读者带去更多碎片化精品阅读体验。
不久前,京东宣称电子书用户数已超400万,但从收益的角度来看也十分有限,分账对出版社而言亦是杯水车薪。虽然有着海量的用户,但电商们至今未能有效地将用户转化到电子书上。
在当当和京东的“你争我斗”中,全球数字出版业的“盟主”亚马逊也出手了。继今年年初上线电子书商城后, 6月7日下午4时,Kindle也终于正式进入中国——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两款Kindle Fire平板电脑在亚马逊中国官网上架出售,同时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深圳6个城市的苏宁店开卖。
之前坊间传言,亚马逊准备了几亿的资金用于Kindle在华的营销和造势,不过虚实难辨。但亚马逊为拿下余华新作《第七天》的电子版配合Kindle发售,就砸出120万的预付金,也可谓不惜血本。
据亚马逊称,Kindle自上市以来两度卖断货,目前门店的Kindle也卖到脱销。虽然Kindle有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但其真正的市场销量和未来对产业的影响,仍需拭目以待。
最热闹的风景:阅读类App
App是江湖中新近成长起来的门派,无论西洋企业还是中土公司均陷入到一片明争暗斗之中,热闹非凡。
其实,阅读类App的兴起要追溯到昔日的手机帝国霸主——诺基亚和其塞班平台,以及一些非智能手机的内嵌定制。2005年之后,以“熊猫看书”、“掌上书院”、“Anyview”、“百阅”等为代表的看书软件曾风靡一时,一些App做到了几千万的注册用户。不过,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运作机制,这些看书软件给人的感觉像是“外门邪派”,虽然用户数量庞大,但盗版、色情、暴力内容充斥,始终拿不上台面。
2010年之后,苹果iOS平台和谷歌Android平台崛起,不仅重新定义了App,也催生了一大批涌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开发者。
一时间,各种阅读应用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研究机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报告》显示,在苹果iOS平台中,图书类应用的数量仅次于游戏类排名第二,达到总数的13.5%;在Android平台上,图书类应用数量排名第三,也超过总数的10%以上。
如今,掌阅、熊猫看书、百阅等,成为用户量庞大的App阅读工具;多看、唐茶等,则成为“品质阅读”的代表,有着良好的用户关注度和口碑;而几大门户网站开发的QQ阅读、新浪读书、网易云阅读等,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QQ阅读,凭借腾讯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其在2012年收入突破2亿元。
App相当于是一个分销渠道,除了这些以软件开发起家的公司外,像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盛大文学、当当网、京东商城以及中信出版社等玩家,也几乎都开发了专属的App。据统计,阅读类App在2012年创造的总产值约为4~5亿元。
在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App帮有望迎来有一个春天。
老门派和匆匆过客
与江湖中爱出风头、夺人眼球的“新秀们”相比,一些老牌数字出版企业近年来的表现要低调许多。最早涉水电子书的“四小天王”——方正、书生、超星和中文在线,在经历了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如今已各自找到了生存的秘诀。
北大方正堪称中国数字出版界的鼻祖,也是行业的“启蒙导师”。不过,方正的数字出版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在经历了多次“试错”之后,近年才逐渐找到聚焦方向。
如今,方正专门成立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将方正电子、方正国际、方正阿帕比等企业统归旗下,深耕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和B2B业务领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方正电子已成为行业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研发的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及应用系统、翔云移动出版解决方案以及面向数字教育领域的慧云数字教育解决方案等,成为不少出版单位转型的首选。2012年,方正电子的销售收入达到3亿多元。行业“老面孔”方正阿帕比目前聚焦于数字图书馆领域,年收入在千万规模。
成立于2000年的中文在线,发展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其创始人、董事长童之磊“赎回梦想”的故事曾激励了不少数字出版创业者。如今,苦尽甘来,中文在线通过参与运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在2012年的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目前,中文在线把上市作为目标,梦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当年叱咤风云的另外两“天王”——书生和超星,如今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闷着头发财”,他们的产品已成为很多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中的标配,两家公司每年各有几千万规模的营收。
此外,一直在学术数据库领域默默耕耘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几家企业,也已发展壮大。数据库模式并成为当前数字出版领域需求最明确、模式最清晰、增长最稳定的形态,据统计,这类产品在2012年累计创收约8亿元。
江湖凶险,有得意的,就有失落的。在上述英雄的背后,不少曾风光一时的企业已成过眼烟云。
上世纪末,在那个互联网集体“烧钱”的时代,榕树下和博库网堪称两座山头,他们唤起了中国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最初的记忆。榕树下主打网络文学,江南、今何在、宁财神这些如今炙手可热的作家,都是从榕树下慢慢成长起来。而博库则一副正统电子书大佬的架势,财大气粗,常在人民大会堂请客吃饭、开座谈会,并买断了一批大牌作家的电子版权。
但好景不长,很快互联网泡沫破碎,博库也如众多公司一样烟消云散,只有石涛、黄集伟等当年博库网的精英,至今仍活跃在出版和数字出版界,偶尔勾起那些封尘已久的回忆。榕树下后来虽被盛大收购,但也再无影响力。
在中国数字出版十余年的历史上,“过客”的名单很长:
从哈佛大学MBA毕业回国的美女总裁陈宇华和她创办的华有网,主营图书网上电子商务业务,只存活了3年便告夭折;
方正斥亿元资金打造的B2C阅读门户——番薯网,以被百度收购、团队解散的惨淡结局收场;
第一家主打数字出版概念上市的公司——汉王科技,股价曾一度飙升至175元。汉王高管在发布会上砸冰雕苹果的一幕,让人至今难忘。但造化弄人,如今的汉王股价只剩不足10元,虽未完全退出江湖,但几近销声匿迹。
还有那个清新、文艺、神秘的豆瓣,算是江湖中不折不扣的“古墓派”,似乎从来就没有一颗要把业务做大的心……